龙8游戏官方进入-龙8国际头号玩家>>当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龙8游戏官方进入

发布时间:2024-01-26 作者:杨俊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3月进行宪法修订时,将“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宪法。2020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由于历史渊源、文化交流、政治基础、情感认同等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践与理论建构的必然结果;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一个以维护统一、民族平等、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等为价值追求的自觉存在。除上述传统因素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也从法治层面上予以保障。202310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近日,在贵州省黔西市钟山镇钟山中学,钟山司法所工作人员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周训超 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其历史演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化认识与实践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口号,积极推动各民族团结抗日,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进步、繁荣”的民族工作方针,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隐含其中。

新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口号,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法律的形式逐渐明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法治社会建设中,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可以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为各族群众的行为提供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这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法律具有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能够为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不仅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也倡导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有助于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法律具有预防和惩治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是支撑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法治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转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和规范路径。只有在法治保障下,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

在法治保障下要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

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理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是关键中的关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需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宣传教育等措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是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国家利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时,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因为,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只有维护国家利益,才能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因为各民族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来追求民族利益。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各族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各族群众的国家观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成就,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尊严。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民族观教育,让他们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特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他们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念,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分裂行为。

制定与完善法律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更加清晰地界定各族群众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可以更加明确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规范各民族在国家事务中的行为准则,为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该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加强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力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和执法机关要依法打击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同时,也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在处理民族事务时,各级政府和执法机关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要加强对民族事务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强化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在宣传教育中,应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民族事务的依法治理。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发展。同时,还应该注重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业中来。

此外,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确保执法工作的公正、公平和规范。同时,要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是多方面的,需要不断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司法保障、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一,宪法保障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宪法保障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了中华民族的根本法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宪法中关于“中华民族”的规定,是各民族群众对自己作为国家公民身份共同意愿的表达,增强了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一体性及其合法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法律保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自治法规和政策,保障各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二,法律文化体系。建立完备的中华文化法律保护体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系统化的法治保障。在中国的法律文化体系中,有许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文化传承。同时,这也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通过法律保护中华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在法律的保障下,各民族可以共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繁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三,司法保障。司法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中国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国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案件时,始终遵循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司法机关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司法人员的民族事务处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司法公正、公开、公平。同时,我国的司法机关也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效率,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强民族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合法权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民族事务治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第四,国际法律框架。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法律框架的建设和完善,如《联合国宪章》《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以推动国际社会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我国一直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的工作,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我国也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人权法律文件,如《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推动国际社会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我国一直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在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为促进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杨俊生,系天津体育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1期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龙8国际头号玩家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龙8国际头号玩家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